应对灾害,防为上

时间: 2012-11-12 09:34:00 来源: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作者:  灾协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出现“美丽中国”的提法,强调“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如今中国防灾工作究竟难在哪?笔者认为,难就难在这几年过于重视应急了,忽略了防灾。2003年非典来袭后,全国一片重视应急的声音。思想、组织、人员、经费均落实,官员们要学习遇到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老百姓手里拿着政府发的《应急手册》。然而,灾害并没有减少。

  应对灾害的全过程是八个字:预测、预防、应急、重建。我国历来的防灾救灾(目前改为“防灾减灾”)方针是“防救结合,以防为主”。我感觉,越重视应急,离这一方针可能就越远。

  大家对“防火防盗”的提法很熟悉,火和盗都要防,总不能够起火了、被盗了,再去应急吧。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防与救的成语故事———曲突徙薪,说的是主人请客让救火的邻居坐上席。有人问主人:“您为什么不请一请前几天提醒您,让您将烟囱由直改弯的人呢,要是能接受他的意见,你们家就不会因为风将直道的火压下烧着了?”可见,防灾防得好,很多时候可以用不着后面的步骤———应急。

  这个道理早在2000年前的东汉荀悦编著的《申鉴•杂言》里就讲明白了:“先其未然为之防,发而止之为之救,行而责之为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所谓“戒”,即意“以此为戒”。

  今天也有把这个道理讲明白的人,都是联合国秘书长。上一任秘书长安南说:“灾前预防不仅比灾后救援更人道,而且更经济。”现任秘书长潘基文说:“先发制人的减灾措施正是其关键。灾害事件发生后的反应机制无论多么有效,都永远是不够的。”

  防灾是什么?很多事情是由小见大的。1994年,我到上海宝山钢铁总厂调查防灾工作,由于当时该厂引进日本的设备,所以许多理念也被引进了。该厂设有一个防灾科,一个科长、两个科员,3个人把这么大的工厂防灾工作都负责了。科长说,不要看现在只有3个人,有灾情时,从总厂到分厂,再到车间,只要半个小时,2000人列队站在您面前了。我看该厂区马路上的下水道箅子,全是立着的,便问他,他说下雨时树叶往往阻塞箅子,不能排水了;立着的,即使挡着下半截,上半截不是也能排水吗?近几年到上海出差,从虹桥机场打车,经过附近路面,发现路旁都采用立式水箅子了。

  2010年,到东京参加第六届北京-东京论坛时,在去旅馆的汽车上发现两旁的高楼,有的玻璃窗上贴着红色的倒三角,问会议组织单位,回答是这些窗户是活动窗户,一旦发生地震或者火灾,如果楼里有人被困,外来救援者就可以从此窗户进入。

  灾害总是会发生的,有准备比没有准备好;自己准备比单靠别人来救好。有了准备,就可能不受灾,或者少受灾。汶川地震、唐山地震,绝大部分获救的人是依靠自救互救;而靠救援队救出的,是最难救的人。还有许多人,是有了预测、预防的知识,身在灾区,并无大恙。从某种角度对比,灾害与战争有相似之处,“知己知彼”,才能战胜灾害。▲(作者:高建国,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