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地球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科普教育特色项目的通知

时间: 2024-02-06 20:08:45 来源: 科普培训部 作者:  None

中灾协〔202428

各有关单位:

地球科学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在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是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核心学科。国民经济建设和现代国防急需培养地球与空间科学的专门人才,地球科学的人才培养关乎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地球科学主要涵盖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海洋学、天文学和环境科学等,这些学科的发展与自然灾害的研究高度相关,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陆续建设的高校拔尖学生培养基地高度契合。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实践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及自然灾害科普宣教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研究,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协调国际国内知名的开设上述学科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等科研机构发起地球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地球科学与自然灾害科普教育基地和地球科学与自然灾害科普特色学校建设项目。

一、设立背景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培养规律和有效途径,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在新的形势下整合现有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扩大地球科学及自然灾害科普宣教工作在中小学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目标

不断推进与地球科学科普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的学术研究,提升地球科学的社会影响和学科地位;利用地球科学的发展不断推进自然灾害科普宣教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围绕地球科学科普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自然灾害科普宣教等研究与实践,突出教育创新和科普、防灾减灾等目标,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将来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任务

(一)探索适应地球科学的科普教育工作新方法

1、加强校园创新文化建设。把“人格健全、学习自主、全面发展、个性解放”育人目标与地球科学人才的培养紧紧结合在一起,创建鼓励“一群仰望星空的人”创新成长、宽容失败的包容性强的校园文化环境。

2、重视学生发展指导。通过举办生涯发展指导讲座,开设地球科学科普、自然灾害科普、防灾减灾科普等专项指导课,组织学生自己设计生涯规划指导书,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认识自我,激发潜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的发展。

3、举办地球科学科普与防灾减灾讲坛。邀请著名校友、高校教授为学生作报告或讲座,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训练科学思维、培育科学精神、树立科学志向。

(二)完善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体系

1、整合课程资源。优化学科课程,开发选修课程,强化活动课程,活化校本课程,初步建立整体优化的“必修加选修,学科加活动”的课程结构体系,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渗透到学科教育中。

2、开设好中小学选修课程。开设地球科学素养模块和人生规划模块两类选修课程,开设创新素养课程,编写相关校本教材。开设好选修课程,重点开设“研究型”“实践型”的选修课,培养和发展学生志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3、开设好大学先修课程。开展《物理力学》《地球科学概论》《电磁学》《大学化学》等大学先修课程的开设工作。

4、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实地考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继续组织学生组成研究小组,自选课题,开展社会调查,撰写研究报告,促进创造性人际关系的形成。

5、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和开放日,组织学生走进大学等高校,通过参观、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增强创新意识。继续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三)不断探索地球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1、打造多学科交叉的“实践课堂”。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理解对于自然现象建立的具体的数字化模型,开展研究与实践的自由学术之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愿望从而使学员志向更加远大,为成为未来的一流的学者和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奠定基础。

2、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通过课程特点掌握和运用一些创造性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创造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材料挖掘和情境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沟通、应变、审美等综合能力。

3、加快生态教育学科“工作室”建设。鉴于地球科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均有交叉融合,探索成立基于课程基地的学科“工作室”,开展生态科技创新课程建设、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指导。

4、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品牌学科。加强教研组建设、学科教研工作、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学科课程建设和学科教学质量评估监控等方面开展工作,不断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推进品牌学科的建设。

5、拓展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成立地球科学社团,设计如土壤实验、水文调查等学科活动,锻炼实践能力,通过开展科普知识宣传、竞赛活动、项目研究活动,联合国际国内知名的开设上述学科的双一流高校开展地球科学科普、自然灾害科普相关的冬令营/夏令营以及其他地球科学科普的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实践的冒险精神和求实精神。

(四)推进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

1、深入开展地球科学主题性课题研究。支持中小学申报设立地球科学相关研究课题,加快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确立的研究,打造学校建设地球科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推动学校全面质量的提升。

2、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在成为本学科教学骨干的同时,在地球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普传播教育、自然灾害科普教育、奥赛学生指导等方面开展研究与探索,同时与开设地球科学专业的国内知名大学(或学院)联合开展地球科学科普传播师和自然灾害科普传播师的培养和认证,促进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立,形成专业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教师团队。

(五)推进地球科学课题研究和学科发展

联合开展地球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工作,通过申报、立项、审核、运行、结项的过程和研究结果有效推动地球科学相关方向的发展,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四、设立标准

(一)申报主体

1、“地球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一期开放的申报主体是普通高中学校,能够把握新高考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在课程建设、特色办学或学科拔尖等方面开展并取得积极成效。

2、“地球科学与自然灾害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主体是区县级及以上的教育主管部门或科技主管部门等,具备提供地球科学科普教育、防灾减灾宣传场景的能力,在工作开展上有基本的科普服务团队。

3、“地球科学与自然灾害科普特色学校”的申报一期开放的申报主体是普通中小学校,要求申请学校有两位及以上的老师获得的地球科学科普传播师和自然灾害科普传播师的培养和认证,并具备开展地球科学与自然灾害科普的能力,在生涯教育等方面开展并取得积极成效。

(二)申报数量

1、“地球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每个地市审批设立的基地校数量一般不超过3个;

2、“地球科学与自然灾害科普教育基地”,每个区县审批设立的基地一般不超过3个。

3、“地球科学与自然灾害科普特色学校”,每个区县审批设立的特色学校一般不超过3个。

(三)申报材料

符合条件的须报送以下材料:

1、学校/地区工作方案。从计划实施的目标定位、工作基础、育人机制、保障体系等方面阐述学校开展地球科学教育工作的举措。

2、学生培养方案。可按本校实际,提交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培养现状以及地球科学学生培养方案。  

3、基地或特色学校申报意向表。

(四)验收要求

1、能够把正确价值观塑造摆在地球科学科普教育、灾害防御宣传、拔尖人才培养的首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能够充分认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的规律。完善选拔方式,多渠道、多阶段、多方式发现真正对地球科学有志趣的优秀学员,建立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创新培养方式,构建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借助学科竞赛考评体系促进学科创新实验。

3、遵循“长周期培养、长周期评价、长周期支持”原则,将拔尖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评价的首要指标,吸引更多德才兼备学科教师投身于拔尖人才培养。

五、政策支持

(一)通过授牌“地球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地球科学与自然灾害科普教育基地”“地球科学与自然灾害科普特色学校”等,围绕地球科学科技特色学校建设,结合现实条件基础,支持学校打造地球科学与自然灾害科普教育特色办学体系。

(二)支持地方和学校举办地球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论坛、地球科学科普教育与防灾减灾论坛等,建立大中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形式为地区与学校的发展提供赋能支持。

(三)建立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自然灾害科普教育师资库、专家库和资源库,推荐优秀学员参加国际国内知名的开设地球科学学科的“双一流”高校组织的地球科学冬令营/夏令营等。

六、报送方式

请将填写完成的申报意向表(学校/地区工作方案、学生培养方案等可内附到意向表中一并提交)打包后按照:申报材料+单位名称+申报类型的格式命名后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指定的报名邮箱,邮箱地址:dkjly2023@163.com。资料提交应包含电子版与加盖公章的纸质版材料扫描件。

七、运行机制

地球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地球科学与自然灾害科普教育基地和地球科学与自然灾害科普特色学校建设项目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天津燕园职业教育研究院承办。为了有序有效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设定以下内容:

(一)运行机制

1、建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与项目管理办公室,明确分工,夯实责任,全面指导、落实项目相关工作。

2、项目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总体设计规划与重大事件的决策,以及相关协调工作,同时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具体的实施与日常管理工作。

3、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开展项目会议,确保项目开展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和方法。建立专家建议与指导制度以及定期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征求专家意见并召开项目进展工作会议。

(二)组织结构

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张国远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

副组长:

王利平  燕园职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

成  员:

张  洁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秘书长助理

马  莉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科普培训部副部长

刘济榕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科普培训部高级项目主任

项目管理办公室

主  任:

王利平  燕园职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

副主任:

刘济榕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科普培训部高级项目主任

黄晓龙  燕园职业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刘  闯  燕园职业教育研究院地球科学教育专委会主任 

成  员:李佰平  燕园职业教育研究院地球科学教育研究员    

商立苹  燕园职业教育研究院地球科学教育研究员    

张  梦  燕园职业教育研究院地球科学教育研究员    

(三)经费及人员保障

开展项目的经费由承办单位出资或筹集。办公室工作人员由承办单位派遣,薪酬及福利由原工作单位承担。

(四)其他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经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同意,参与单位与人员可进行补充或变更。

八、社会监督

本活动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及要求组织实施,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如发现违规行为,可向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举报或投诉。

九、联系方式

工作联系人:

刘  闯:13102063167

投诉联系人

刘济榕:13581641679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2024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