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有望基本建立牧区灾害监测预警 系统

时间: 2016-06-02 15:17:00 来源: 中国气象报 作者:  灾协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联合印发《牧区草原防灾减灾工程规划(2016-2020年)》,提出未来5年将在草原灾害监测预警、信息调度、应急处置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将与气象等部门形成合力,减少草原生物灾害、火灾和雪灾损失。

该规划指出,未来5年基本建立牧区草原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增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其中,草原鼠虫害预报准确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基本摸清我国草原毒害草和牧草病害分布状况及危害程度;在268个牧区半牧区县建设国家级草原固定监测点,为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提供支撑和保障。同时,要提升防控处置水平,将鼠害及虫害生物防治比例提高5至10个百分点;牧区草原火灾24小时扑灭率稳定在90%以上,特别重大草原火灾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雪灾年份牲畜越冬度春死亡率下降。

在防治草原生物灾害方面,将开展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与指挥体系建设、生物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技术支撑能力建设、生物防治示范基地建设;在防火方面,将建设防火站等草原防火物资保障系统、火灾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火情监控系统;在防雪灾方面,将逐步完善雪情监测预警、灾害评估和应急响应机制。

该规划强调,要注重与气象等部门的配合,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牧区气象监测预警、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的优势,形成部门合力。

近年来,全国因草原鼠虫灾害造成的年均鲜草损失近3600万吨;1949年至2014年,我国牧区发生草原火灾5万多次,平均每年损失近10亿元;1949年以来,6省(区)发生较大雪灾上百次,直接或间接导致死亡牲畜达2.4亿多头(只),造成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

农牧部门联合气象部门及科研单位等,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草原雪灾监测预警系统。气象部门还长期提供农业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草原火险气象预报。

但纵观全国,多数草原地区存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不完善,监测预警信息覆盖面、时效性以及利用卫星监测火情、过火面积、积雪厚度的技术水平和精度有待提高等问题。 (中国气象报记者 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