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精河大震情为何小灾情

时间: 2017-08-14 18:57:00 来源: 网路 微信 作者:   叶燃 港西Baby

       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度,东经103.82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截至9日13时,目前地震造成20人死亡。8月9日7时27分,在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附近(北纬44.27度,东经82.89度)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1公里。目前尚未收到人员伤亡信息。

 

两次地震均为强震,然而人员伤亡程度却较弱,对比2013年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地震,死亡人数196人,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灾情大大减轻,尤其是新疆精河地震零死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

九寨沟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救治地震伤员

抛开两次地震发生地的地震地质等自然因素外,从近年来国家在防震减灾事业上的安排部署不难发现,这背后,人为的努力因素更为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2015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和2016年7月28日在唐山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增强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实现“三个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2016年10月11日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要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要强化灾害风险防范措施,加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健全统筹协调机制,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地震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狠抓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努力,为减轻这两次地震灾害损失起到了关键作用。

 

 
 
 

狠抓“预防”

不断巩固提升地震灾前预防能力

 
 

 

大力夯实抗震设防基础。

发布实施了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采用了小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动预测等核心技术,充分考虑“极罕遇地震”对社会经济带来的灾难性冲击,消除了不设防地区,为新时期全面提升我国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推进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严格落实水利水电、输油气管线、核设施等重大工程以及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基础设施防震能力进一步提升。

夯实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基础。240个地市政府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推动职责和责任落实,271个地级市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248个地级市地震部门进驻了当地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确立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相关行政许可并有效实施,有效保证了建设工程地震安全。

着力培养公众预防意识。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等文件。与中国科协签订地震科普合作框架协议,在科普宣传平台、科普产品开发、少数民族科普等方面深化合作。推进地震科普进入中国科技馆、中国数字科技馆。注重开展“互联网+防灾减灾科普”,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开展活动。每年组织“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活动,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联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制作的《地震发生时如何第一时间科学避震》《震后如何紧急规避常见次生灾害》《地震被埋如何紧急自救和互救》《地震破坏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震后余震活动特点及防范措施》五部短片分别在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首播,为公众震后避险提供了科学措施。

 
 
 

防控“风险”

努力实现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

 
 

 

大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农村危旧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现状有所改善。全国累计建成抗震农居约2200万户,特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的安居富民工程,显著提升了房屋抗震能力,经受住了多次中强地震的检验,没有出现倒塌情况,减灾效益充分显现。此次新疆精河地震零死亡,也得益于新疆抗震民居工程建设。

精河6.6级地震中,富民安居房(右)和老旧房屋对比

减隔震技术蓬勃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已有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站楼等各类减隔震建筑6000余幢,约占世界的一半。

新疆哈密市五堡镇农居工程新面貌

加强地震灾害风险识别评估和规避。

大力推进城市活动断层探察、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等基础性工作,加大对生命线工程、重要基础设施、易发地质灾害点等地震次生灾害源的排查整治力度。

活动断层科学探查从定性调查迈向定量研究,高分卫星、激光探测与测量等技术逐步推广应用,探测精度不断提高,完成了华北构造区和南北地震带中南段等重点区域的40余条主要活动断层的填图工作,建立活动断层基础数据库,为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铁路建设(青藏)、核电选址等国家重大工程选址,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避让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有效降低了灾害风险。

探测城市活动断层,获取基础数据信息

加快地震灾害风险转移。

推进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建设,与中国保监会签署共同推进地震巨灾保险的战略合作协议,共推地震巨灾保险服务业发展,共建“中国地震风险和保险实验室”,开展地震巨灾保险模型、地震风险分散机制研究。配合研究起草《地震巨灾保险条例》。地震巨灾保险取得实质进展,城乡居民住宅保险已开始全面销售,云南、青海、新疆等地地震受灾群众已经得到理赔,金额共计约7000万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努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水平

 
 

 

全力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围绕每个地震重点危险区,每个年度均编写了《地震灾害估计和应急处置对策要点》。地震发生后,更加准确地提供灾害快速评估结果和抗震救灾辅助决策建议,为政府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指导地方加强应急预案修订工作,明确各级地震部门和直属有关单位在地震应急响应中的职责和任务。完善了国家和31个省级应急指挥中心技术系统,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1小时内启动应急救援,2小时内提供比较丰富的应急专题信息和图件。

 

建立了覆盖乡村的灾情速报人员网络和乡镇以上政府的通信联络网,可在震后3小时内获取人员伤亡信息。初步建立地震灾情遥感信息快速获取系统,可在震后24小时—48小时内获取灾区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一般地震3天内可基本完成快速调查,确定灾区范围和灾害损失,评定地震烈度分布。

 

31个省地震局全部开通了12322灾情收集短信平台,四川省率先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灾情速报信息平台。新疆、上海、福建、江西等地开通微博灾情收集功能,建立了与新浪、腾讯等新媒体的灾情信息应急联动机制。广西、广东、河南、江西等省局联合广电、通信、宣传等部门,开辟了地震短信息发布或建立直通广播电视的地震信息发布绿色通道,灾情信息获取途径更加通畅,实现了震后2小时内上报灾情的要求。

与中科院遥感所、中国应用卫星中心以及专业遥感公司初步建立了重大地震灾害卫星遥感图像快速获取网络系统。建设高清地震视频分析会商系统,完成了21个节点的建设工作,已多次高效服务于震后趋势判定工作。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各级地震专业救援队伍发展迅速。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人员扩充到480人,具备在9个地点同时开展救援的能力,并于2014年顺利通过联合国重型救援队能力分级测评复测。各省(区、市)依托解放军、武警、消防等建设了80余支共1.6万余人的省级地震专业救援队。国家和省级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超过1200人。据不完全统计,县级以上救援队人数达数十万人。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赶赴赶赴九寨沟震中

各地高度重视地震专业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演练培训。2017年7月,开展了“震安-2017” 华北地区重特大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国家、省、市、县多级联动,近千人参加演练,对此次四川九寨沟,新疆精河地震有重大实战演习练兵意义。各地地震发生后,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响应及时,各成员单位大力配合,抗震救灾工作高效有序。因地制宜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中央、省、市、县四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体系已基本形成。强化专业培训,完善装备保障,基本形成了以军队、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地方和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此次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也紧急赶赴现场,目前正紧急救援过程中。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队员冒着余震和滚石的风险前进

 
 

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一直是地震部门努力方向,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带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失也一直是地震部门的奋斗目标,相信随着我国防震减灾事业不断发展,地震灾害风险一定会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