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防御简讯(280期)

时间: 2013-07-01 10:04:00 来源: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作者:  灾协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秘书处编                          2013年6月30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开创我国发展新局面

 

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17日下午在京开幕。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应邀出席会议并作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开创我国发展新局面的报告。

俞正声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共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人民政协议政建言的重要内容。希望各位常委深入学习中共十八大精神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结合张高丽副总理报告和各自的调研思考,充分发扬民主,坦诚务实交流,多讲真实情况,多提真知灼见,努力为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参考。

张高丽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生态意识、责任意识,善于底线思维,注重宏观思考,坚定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张高丽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全民行动的基本工作格局,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标本兼治、综合施策,逐步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质量。

张高丽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以主体功能定位为依据,加快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抓手,有效减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以加强污染治理为着力点,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以全面加强资源节约为突破口,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以健全法律、创新机制为核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促进绿色消费、低碳消费为重点,加快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他希望全国政协常委、委员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建言献策,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贡献。                       (摘自《新华网》)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世界环境日致辞

201365

 

“思前,食后,厉行节约:减少你的耗粮足迹”

我们生活在一个富足的世界中,粮食产量超过需求,但8.7亿人营养不足,儿童发育迟缓是一种无声的流行病。要创建我们希望的未来,我们就必须纠正这一不平等现象。我们必须确保人人获得足够的营养,加倍提高在发展中国家中种植大部分粮食的小农的生产力,面对环境和经济冲击而实现粮食系统的可持续性。这是我去年在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推出的“零饥饿挑战”的愿景。

缩短饥荒期和改善最弱势群体福祉的途径之一,是解决当今粮食系统所固有的巨大损失和浪费。目前所有已生产粮食中至少三分之一未能从农田到达餐桌。这首先是对饥饿者的侮辱,也造成能源、土地和水资源等方面的巨大环境代价。

在发展中国家,害虫、储存设施不足和供应链低效率,是造成粮食损耗的主要因素。面向出口的粮食种植者也往往任由注重外观完美的过于严苛的购买者期望的摆布。在发达国家,家庭、零售和餐饮业扔掉的食物在垃圾填埋场中腐烂,释放出大量的甲烷,即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

粮食损失和浪费是我们都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及公共和私营部门的伙伴们发起了“思前,食后,厉行节约:减少你的耗粮足迹”运动,以提高全球意识,并展示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意义的解决方案。

基础设施和技术可以减少粮食在收获后与达到市场前中间的损毁量。发展中国家政府可致力于改善必需的基础设施,并最大限度地扩大与邻国的贸易机会;发达国家可以支持公平贸易并使出售日期和其他贴标系统合理化;企业可以修改其扔弃农产品的标准;消费者可以只买他们需要的东西并再利用剩余食物,以此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

值此世界环境日,我敦促全球粮食链的所有行为体承担责任,建立环境上可持续的、于社会公平的粮食系统。目前全球人口为70亿,预计到2050年将增长到90亿。但饥饿人口数不必增加。通过减少粮食浪费,我们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将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最重要的是可以实现一个人人都能吃饱的世界。  (摘自《中国综合灾害信息网》)

 

 

同呼吸 共奋斗——写在2013年“6·5”世界环境日(节选)

(周生贤)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蓝天白云是人们对美丽中国最朴素的理解,治理大气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大气环境质量能否改善,成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之后,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更加迫切,呼吸清洁空气、享有蓝天白云、感受温暖阳光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新期待。小康全面不全面,环境质量是关键。山清水秀但贫困落后不行,殷实富裕但环境退化也不行。

空气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空气质量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息息相关。环境保护是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与、共同享有的事业。坚定信心,既打持久战又打攻坚战。找准突破口,采取对症下药的强有力措施。注重改革创新,完善环境保护制度。明确责任,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的合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求温饱,到现在要呼吸上清洁的空气,这是“衣食足”与“仓廪实”之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切实改善空气质量,等不来,喊不来,必须建立在全民行动的基础上。全社会自觉行动起来,同呼吸,共奋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美丽中国就能早日实现。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

 

 

遏制荒漠化 实现中国梦

 

今年617日是第十九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宣传的主题是“遏制荒漠化,实现中国梦”,旨在进一步激励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继续发扬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胡杨精神,积极投身荒漠化防治的伟大事业,共建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

荒漠化是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治理沙化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道路。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重大转变。沙尘天气有所减少,今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沙尘天气8次,为近11年来平均水平的50%

荒漠化防治问题事关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空间,事关沙区脱贫减困和经济社会发展。联合国对荒漠化防治工作高度重视,联大已经通过决议,将荒漠化问题提升到维护世界政治和地区稳定、粮食安全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将20102020年确定为“联合国荒漠化和荒漠化防治十年”,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零增长的新目标,建立了考量全球履约进展和成效的新机制,对各国履 行防治荒漠化公约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是防沙治沙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全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亿多人受荒漠化危害,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0多亿元。荒漠化已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制约因素。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摘自《中国气象局网站》)

 

 

“全国低碳日”的主题口号——“美丽中国梦,低碳中国行”

 

国务院2012年决定,自2013年起设立“全国低碳日”,时间为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3天,旨在普及气候变化知识,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和政策,鼓励公众参与,推动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为61521日,617为首个“全国低碳日”,主题口号——“美丽中国梦,低碳中国行”。

“全国低碳日”标识象征着政府、企业和民众携手参与低碳行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推动低碳发展,保护全球气候;整个标识以绿色为主色调,代表着绿色低碳环保,船上三个“低碳”人搭配红黄蓝三原色,象征着原生与变化。

“全国低碳日”标识及口号广泛应用于“全国低碳日”一系列重大活动现场和相关宣传品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倡导公民低碳生活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摘自《中国综合灾害信息网》)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联合救灾演练在浙江绍兴举行

 

61116日,由国家民政部、外交部、公安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代号为“救援协作-2013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联合救灾演练在浙江省绍兴市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举行。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的4支救援队,中国公安消防部队3支重型地震搜救队和2支医疗队共1000余人参加了演练。

演练主题设定为“8级强烈地震紧急救援”,演练项目涉及建筑废墟人员搜救等十余个科目。各参演队伍逼真模拟了全流程、全要素、规范化、高效化的灾害紧急救援场景,表现出了迎难而上、顽强敬业、紧密合作的精神风貌,展示了上合组织成员国联合指挥、密切配合、高度协同、高效救援的能力和水平。此次联合救灾演练是落实和检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紧急救灾互助协定》及其议定书的一项具体举措。演练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增进了相互了解,巩固了传统友谊,促进了联合指挥协调机制的完善,有力推进了紧急救灾领域的务实合作。             (摘自《民政部网站》)

 

 

东盟防长扩大会机制人道主义援助救灾和军事医学联合演练落幕

 

东盟防长扩大会机制人道主义援助救灾和军事医学联合演练,20日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圆满落幕。这是东盟防长扩大会机制首次联合演练,东盟10国及中、日、韩、澳、新、印、俄、美等18个成员国派员参加。

在演练导演部、多国行动协调中心的导调下,各国参演部队在不同演练地域联合实施了人员搜救、医疗救治、道桥修复、物资分发、卫生防疫等行动。演练中,各国参演官兵配合密切、行动一致,各处置行动快速有效,充分展示了各国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的能力和水平。

中方参演部队参与了各主要课目的演练。其中中国工兵分队与新西兰、文莱的工兵共同完成了重型机械化桥和徒步桥的架设,中国和新加坡医疗分队联合组成了二级医疗救援队,中方5名工兵和2名医护人员编入外方参演部队进行了联合搜救和医疗救治。中方参演人员过硬的专业技能、严谨的态度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博得各参演国人员的好评。                             (摘自《新华网》)

 

北京减灾协会参加2013“美丽北京 魅力科普”科普超市行系列活动

 

近日,北京减灾协会参加了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美丽北京 魅力科普”科普超市行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此项活动是为了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促进首都科技创新文化的培育,于20135-10月在北京市内大型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举办系列活动。首场活动以“美丽北京 魅力科普”为主题,以“把科学带回家”为口号,从百姓视角出发,围绕食品健康、生态环保等内容,运用情景化体验、互动参与的形式,突出科学传播的双向性、科普活动的互动性、企业科普的公益性和科学传播的艺术性四大亮点。北京减灾协会充分利用活动平台,积极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在汛期推出2013年新版北京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掌握科学应急避险技能。 (北京减灾协会供稿)